民族唱法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唱法,是在我国各个社会文化历史发展时期中各地区、各民族间流传着不同的歌唱艺术方法、歌唱艺术形式和流派唱法艺术体系的总和,其中包括各民族的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宽广、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朝代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以及我国的语言文化、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诸多因素都对我国的民族民间歌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族唱法,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统称为民族唱法。同时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式。我国早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民间大嗓演唱。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这种原始的演唱方法与语言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地方风格,普遍带有说唱性,其声音音质明亮,声音位置靠前。
1920年女高音歌唱家周淑安回国后在广东女师任教时将意大利美声引入,1927年中国早期音乐学府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成立后,这一唱法开始广为传播,流行于上海滩的主流社交场所。后来周璇的出现,将音乐中融入了地方元素,一时间带有江浙小调的唱法成为了上海滩等城市中的“流行音乐”。 再后来,“民族唱法”实际上是西北民歌的底子,承载了西北边区的革命记忆。
1940年代的解放区吸引了一批来自国统区的艺术工作者,但他们前往解放区后发现,现代美声唱法在没有音箱设备、没有唱机、普遍需要凭借“自然嗓音”演唱的西北边区很难适应。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在“文艺为工农”的指导方针下,歌曲演唱从题材到方式都开始改变。 以李波为代表的早期演唱者们放弃了西洋美声的学院派唱法,随着秧歌剧的流行,为了适应延安露天演出的方式,“对着成千上万观众,凭借一副好嗓子把歌声送到观众耳中。”《兄妹开荒》等剧流行开来,而后来的郭兰英,将河北/南梆子引入歌剧《白毛女》之中,成为的红色经典。
1949年建国后,音乐界由于国统区和解放区之前隔阂的原因,爆发了“土洋唱法之争”。但此后无论是融入戏曲唱腔的郭兰英作品,如《南泥湾》,还是融入藏族演唱方式的才旦卓玛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抑或采用西洋美声唱法的大型歌剧《东方红》,都形成了中国特色式的“红色演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