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经进入教育全球化的年代,近年来中国的国际教育发展迅速。以苏州为例,目前有国际学校(课程)48所,居江苏省。中国的国际教育已经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到有中国特色的中西融合的国际教育方式。
在这些国际学校中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特别引人注目!该校由中锐教育集团与中新集团合作创办,是首家为海归人才及华裔华侨子女特别打造的学校,校长华晓杭更成为国际教育业界的领军人物,她的IB生涯跨越于IB教学、考官、教师培训、校长培训、学校管理、IB 学校在中国的创建以及中西融合课程的开发,被称为当今世界上与IB教育结缘最深广的华人。
华晓杭从2010年回国工作,连续创建三所具有创新价值的IB学校,其中包括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她的经历和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史是同步的。
华晓杭校长
问题一:您是中国最早的IB学生之一,刚到国外时,您眼中的国际教育是什么样的?
答:我毕业于北师大实验中学,1985年高三毕业后非常幸运被教育部选派去世界联合学院(UWC)美国分院留学,当时全国只有两个名额。我出国时19岁,对国外一无所知,连去读什么学校都没搞清楚,本以为是到国外读大学呢,后来才知道读的是大学预科课程。
当时全世界招收国际学生的学校最多有5所,有联合国的日内瓦学校、纽约学校、UWC等等。我刚到国外时对国外的文化、生活等方式完全不了解,同样外国学生也不了解中国学生,应该说适应的过程是比较痛苦的。
另外,当时中国远没有现在这么强大,作为一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是很有心理压力的,在学校接受国际教育就意味着美国化,这样你才能成为受欢迎的人。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学生也认为自己变得越西方越好,以至他们都开始怀疑本国的传统文化,认为这些完全可以被西方文化所替代,现在想想当时的观点实在是太荒唐了。
问题二:您对国际教育的认知从全部照搬,到提出中西方融合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最早开始反思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是从上大学开始吧,我在美国大学读书时,记得有一门必修课叫《世界艺术史》,这也是一本上千页的书,介绍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杰出艺术文化,这本书中只有三页是介绍中国的内容。我们伟大的祖国可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呀,想到这就让人心痛。难道以后的中国留学生提到艺术就只知道达芬奇、古希腊,聊到古代哲学史就只知道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吗?中国有那么多的文化瑰宝,中国的孔子提出了很多好的思想,难道都要被遗忘吗?这太可怕了。
其实国际教育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这并不只是指中国。我是90年代末成为UWC的老师的,就如我在前面所说,有的孩子把自己的肤色、文化积淀都抛弃了,最后的结果是,有的国家一直会出现经济危机,因为他们的精英阶层中接受的是美国教育或英国教育,这些孩子都很优秀,把在大学里学到的先进知识实施到自己的国家,但的问题是他对祖国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没有根据本国的特点在政策的制定时进行更合理的改变,而是完全照搬。所以说国际教育这种完全的“拿来主义”是绝对不行的。
问题三:您是中国首个世界联合学院的校长,现在又创办了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探索,现在您眼中的国际教育又是什么样的?
答:我对国际教育的看法总结成三个版本,1.0版本是以外国语为特色的学校;2.0版本是各种“洋高考”的培训班和国际班;3.0版本就是中西方真正融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一代,但是更加包容和尊重当地国的国际教育,做“中国化”国际教育的学校。
我是UWC的学生,又先后在UWC做了10年的老师,对这所学校是非常了解的。之所以将这所学校引进,是希望迎来中国国际教育的大唐盛世。因为UWC有小联合国之称,学生里可以有王子,也可以有难民,可以是发达国家的孩子,也可以是贫困地区的孩子,可以是超级学霸,还可以是一句英文都听不懂的孩子,我们在挑选孩子时确实是刻意为之,目的就是制造出全世界的一个小缩影。
在如今一个面向全球化的世界,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你不再是整天和自己同种族、地域、阶层的人打交道,这样的你很容易陷入一种单一的思维模式,一旦面临一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你就会不知所措。但是在UWC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孩子能够真正每天面临挑战,真正了解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
举个例子,我在2004年的时候教过的一个学生,他是UWC个来自古巴的学生,他到UWC的时候已经24岁,从来没有用过电脑,一句英文不会讲,他的室友还在全校募捐,给这个孩子买电脑。结果不到一年,全校所有人的电脑问题都找这个孩子,他学会了编程,据说后来的水平都能当黑客了。这种环境对年轻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能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无穷潜力,这也是我将UWC引进中国的重要原因。
问题四:既然已经引进了UWC这么好的一所国际学校,您为什么又创办了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而且这两所学校的风格也并不相同,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答:UWC是一所原汁原味的国际学校,在中国我们需要一所真正的中西方融合、博取众长的国际学校,也就是我所说的国际教育3.0版本。2008年左右,苏州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里的批海归人才。这批家长在给孩子找学校的时候走了很多艰难之路,后来他们的代表就在苏州人大代表会上就提出了这个要求。
很快这个提议就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并提出这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全部都围绕着海归人才的特殊需要来做。因为海归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不会满足于“出国培训班”,也应该不会去刷题拼分数,纯粹的国外课程他们也不想要,因为“They‘ve been there,they’ve done that”。根深中华文化,同时跨越地域文化,这是这批海归人才对于子女教育的诉求。
问题五: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从准备筹划开始就受到了多方的大力支持,这也为该校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
答:为了更好地满足海外归国就业人才子女接受中西融合教育的需求,在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中锐教育集团与中新集团合作创办了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Overseas Chinese Academy Suzhou,简称:OCA Suzhou)。这是首家为海归人才及华裔华侨子女特别打造、规划成为K-12十五年一贯制的学校。
OCA Suzhou采用中英文双母语教育。以中国国家课程为纲领,吸纳国际文凭课程和美国创新课程的特色,培养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终身学习者。我们将博采众长,融合中西教育元素(BEST),以三大支柱、四大特色为教育核心,致力于开发学生创造、创新、创艺的潜质,使他们将来能与各国青年合作解决21世纪的世界性问题。
2017年12月15日,国务院侨办国内司副司长张毅、江苏省侨办副巡视员卢胜平等领导莅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在参观校园和听取介绍后,张司长对OCA Suzhou的教学理念和人文特色及给海外人才解决子女教育后顾之忧的措施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是学校在协助苏州工业园区吸纳高层次千人计划和领军人才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赞扬,并希望学校今后能够为解决更广阔区域内的海外归国高端人才的后顾之忧做好保障,并期待学校今后能越办越好。
中锐教育集团还将在无锡、武汉等地开办海归子女学校,该教育集团长远的投资眼光,先进的教育理念,一定会让海归人才子女学校越办越好。
问题六:“根深中华、创新国际”是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您的想法,它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
答:现在我们还经常会提到与国际接轨、与国际融合等概念,其实不仅是融合,对于日益强大的中国来说,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要到高中、大学再去培养就有点太晚了,孩子的思维创新方式需要从小开始,所以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创新式、探究式培养。
什么叫“根深中华”?它指的不仅仅是苏州、长三角或中国,而是遍布全球非常深远的一种历史和文化积淀。在这样的理念中,孩子不仅需要拥有了解世界的语言能力,还需要浸润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传统氛围当中,同时又能够了解国外的文化,达到一种真正的融合。
我们曾做过双母语教育的调研,发现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的双语教育,比如加拿大教授的是法语和英语。虽然很多人都说这两门语言比较难学,但是通过语言来学习文化,这才是真正的浸润式学习过程。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孩子每天都有一半时间在中国传统装饰的教室里学习中国文化,而另一半时间,在一个很现代的开放式教室里,学习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的文化,希望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把全世界的文化带到中国来,也能把中国文化带向世界。我们的国际教育需要的不仅是大唐盛世,也要告诉大家中国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在倡导一件事,当这些孩子到40岁时,能为这个世界做一个和平的使者,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天下共荣、美美与共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