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老说高考不公平,这个谎言到底要说到什么时候?

来源:郑州语言家外国语 时间:05-15

 我有个朋友叫老张,家住在郑东新区。有一个在市重点读高中的儿子,成绩勉强可以保证上一本。但是,当我给老张说了一句话之后,他决定让自己的儿子放弃高考。


这句话就是: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世界上较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

         一提到高考老张就来气:你知道河南每年有多少考生吗?你知道河南每年才有多少人能上大学吗?你知道北大清华这些985大学每年在河南才招几个人吗?

       作为河南人,我见多了河南学生和家长的艰辛和委屈,也见多了高考对于一个河南学生命运的改变。我当然能理解老张的愤怒,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世界上较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河南的学生上不了好大学,并不是因为不公平,恰恰是因为“太公平”。

之所以我敢这么说的理由,是因为高考以“标准”选拔人才。

       老张反驳我:中国高考就应该和国外一样,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来选拔人才。这样的话才更公平。

        我说:国外的大学选拔制度对于中国来说成本太高。

        老张马上又不高兴了:成本高算什么理由?难道为了省点儿钱就要牺牲我们家孩子的前途吗?


1,那我就给你算算这个成本到底有多高

        假设河南就只有10个学生,按照“优秀”的程度排好顺序,第1名上985,第二名上211,第三四名上普通大学。那该怎么排这个顺序,才是较能体现出个人实力,让所有人信服口服?

        首先你要先给“优秀”下个定义。我们就以“力气越大越优秀”为标准,较公平的方法就是让这10个学生两两比赛掰腕子,每个人都分别和其他9个人比赛。赢下9场的人是第1名,赢下8场的人是第二名,以此类推。

        那么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45场

        如果参赛人数增加到100人呢?要比4950场

        如果参赛人数增加到1000人呢?猜猜要比多少场?

49万9500 场

        而这还仅仅只用“力气大”这一个标准,有人会觉得这个标准不公平,力气小的人本身就吃亏。那么咱们就按照国家倡导的,以“德智体美劳”这5个标准来比赛,同样的公平比赛规则,1000人参赛要比多少场呢?

249万7500 场

        中国2018年参加高考接近1000万人,按照“德智体美劳”5个标准,一对一对决,最终决定谁上985,谁上211,要比多少场呢?

249亿7500万场

24,975,000,000

        如果按照理论上较公平的选拔方式的话,举办一次高考的成本就要耗尽中国改革开放40年创造的所有财富,举办一次高考就要花上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时间。这个金钱和时间的成本,我们根本付不起。

高考认知一:高考的实质是一道巨大的排列组合数学题: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公平地解决1000万人的排序问题。

        其实在竞技体育领域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不同的体育项目,赛制是不一样的。比如NBA用的是赛季积分制,但是一个球队一个赛季要打几十场比赛;拳击用的是一对一车轮战,但是对于参赛人数有严格限制,如果每个拳击手都要打1000场比赛才能决出冠军的话,那么根本就没有人能够扛过所有比赛。这些规则都不能承受1000万人参赛。

        那么,有没有一种运动是无论参赛人数是10个人还是1000万人,都能够只举办一场比赛就决定所有人的具体名词呢?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马拉松!

        世界知名的马拉松赛一般参赛者都是好几万人,但是只要你跑过终点就能马上知道自己的排名。为什么呢?

        因为马拉松比赛评价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时间。只要把成功的标准限定为一个,那么无论参赛人数多少,都可以通过一场比赛就能决定所有人的排序问题。

        这就是高考,以分数作为判断标准,排列顺序。

        这就是公平。

2,而能体现公平的地方,就在于这个“标准”是什么

        一个标准,那么如果这个标准不是按照分数,而是按照父母的收入呢?有钱人会很高兴,寒门子弟永无出头之日。如果是按照个头高低呢?姚明家的女儿一出生就注定上北大,小矮个儿永无出头之日。如果是按照性别呢?那女孩儿永远都别指望能接受高等教育。

        家庭出身、个头高低、是男是女,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禀赋,可是国家不让你用自己的这些禀赋在竞争当中拥有优势。考的是分数(是机械地答题能力,甚至不能称之为学习能力和潜力),偶然性和随机性特别大。国家说了,这就是公平。为的是保证整个国家社会阶层流动性,公平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低的往高处走,高的往低处落。

高考认知二:中国的高考制度对于拥有丰厚财产和人际关系,能住在郑东新区的老张来说,就是一场“劫富济贫”

“高考不公平”是较大的谎言,高考追求的,恰恰是公平。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公平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家长应该看清“高考不公平”这种谎言。如何将自己的禀赋优势转换成孩子直接的竞争优势,避免“公平的”高考制度对于自身已有资源和社会地位的剥夺与威胁,才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孩子的命运,在家长做决定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你的选择是什么?

撰稿人

MAX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研究科硕士

研究领域:教育与社会互动、雇佣市场、日语教育

工作经历:日本株式会社テクノエクスパート营业部长、日本东京三大私塾高级升学指导讲师

MAX老师的中国高考解析文章,陆续公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