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这个时代如何让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却指数倍,IB可能提供了一条捷径

来源:南京句容碧桂园学校 时间:04-25

聪明只是意味着拥有更大的信息量吗?

这一代及下一代的孩子如何应对人类知识爆炸的时代?

怎样的学习是高效的、深层次的?

风靡全球的IB课程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极有可能成功的道路。

概念驱动教学法是IB教育的核心教学秘密

从前,我们单篇单篇教,学生得到了知识的碎片;

后来,我们摸索按一个主题一个主题教,学生得到了一个聚合着的信息块;

今天,我们的老师能够超越“事实层面”的教学吗?

IB的“概念驱动教学法”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教学法是因为老师需要指导学生跨越事实,找到事实背后的各大概念之间的。

很多老师在接触“概念驱动教学法”时感到其高深莫测,难以捉摸,那是因为即使是成年人,我们也习惯于依靠“信息”“知识”去思考,而不怎么上升到“概念的层次”去思考。毕竟,谁会一天到晚去思考“文明、关系、资源、国家”这一类又大又空的概念呢?

那么,小孩子能理解“概念”吗?“概念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小学课堂吗?

我们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概念性理解?

一、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分解探究概念

以句容碧桂园学校融合课程小学部G5E所做的UOI探究单元“传媒”为例,

中心思想:不同的传媒影响人们交流和分享观点的方式。

核心概念:Form形式Function功能Perspective观点

探究线索:

1.Different types of media传媒的不同形式

2.The function of media传媒的作用

3.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dern media现代传媒的利与弊

首先,我们带着G5E的孩子们探究了“传媒的不同形式”,了解到传媒的发展史,从声音交流到符号交流再到电子时代的交流,我们了解了传媒的多种形式。

当我们要深入研究“传媒的作用”时,我们选取了最能反映当前时代传媒特点的“概念”——大众传媒。

对于小学生,这无疑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将“大众传媒”进行分解,

按载体形式可分为: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按内容要素可分为:新闻、影视剧、明星、品牌等。

为了探究“大众传媒的作用”,我们选择以内容要素为划分标准。

全班围绕着概念性问题:大众传媒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生活?

分为五条支线问题展开小组研究:

1.大众传媒中的“明星”怎样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生活?

2.大众传媒中的“影视剧”怎样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生活?

3.大众传媒中的“品牌”怎样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生活?

4.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怎样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生活?

5.大众传媒如何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


二、我们必须带领学生不断回到“概念”思考

经过了一周多的资料查找和小组讨论,各小组学生已经提炼出了各自领域的“核心观点”和“案例论证”,一个个谈起本小组的支线问题,如“明星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或是“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怎样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生活?”都侃侃而谈,旁征博引。

但他们对于全体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如何呢?他们对于“大众传媒”这个大概念的理解又达到什么层次呢?

老师在这时起到的作用是:

1.推动学生对于全体探究成果进行整合


这一步其实很重要,但在日常教学中极易被忽视——因为“概念”下可供探究的内容很广泛,所以老师一般会将学生分组,也就是将大任务分割成小任务,然后在最后请每个小组依次展示,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仅仅坐着听其他小组分享,很多学生的态度往往是随便听听、不求甚解,最后变成每个人仅得到了那一小块知识。

可是,大量的、多领域的“知识储备”是实现“概念性理解”的必备前提。学生无法空谈概念,如果没有事例、没有知识、讯息来支持学生思考概念,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会是浅显的、空泛的。

因此,在12月19日的UOI研讨课中,G5E的老师和学生一起运用“拼图教学法”进行知识整合。

(拼图教学法)

在新小组中,每个人都是原小组探究领域内的“专家”,他们承担着对各自支线问题的“教学讲解作用”,一人在讲时其他人做到“积极倾听”:要求澄清、有提问或呼应。

最终每个人把知识拼在一起,让拼图更加完整。

2.推动学生上升到“概念性理解”


各小组学生的内容整合仅仅是在做“加法”,如何让学生的收获成指数倍上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到“概念”,“迫使”其上升到“概念性理解”。

在19日的研讨课中,G5E的教师请各个小组内的各领域专家共同攻克一个大的概念性问题:

大众传媒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政治/经济/文化)

但每个小组只需选择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一个,来讨论我们的概念性问题。学生借助泡泡图统计他们学习成果中的高频词,再从中得出“核心观点”;

下面的图片展示了我们G5E一个小组的孩子是如何展示他们对于概念性问题理解的:


关于“大众传媒对于文化领域的影响”,学生提取了几个关键词“传播、影响、改变、更新、扭曲”……一下子就将“大众传媒”于“文化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展示他们的概念理解时,如果产生了“抽象高深词汇”,如上图所展示的,就表明他们正在经历概念驱动学习。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不过是10来岁的孩子,已经非常精准地看出大众传媒对于文化的扭曲变形作用——比如学生以某些被广电局叫停的“抗日神剧”为例,发现大众传媒会贬低外国人形象,形成“本民族主题叙事”。

所以啊,切莫让人小瞧了我们的年轻。要知道每个小组所研究的题目都足以作为硕士论文选题。

非常有幸和小学生们一起经历烧脑但收获丰富的“概念驱动教学”。

本文作者: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