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我和表弟在金水一家餐厅吃饭,隔壁坐了一家三口。儿子带着眼镜,脖子上挂着蓝色索尼耳机。
我对表弟说:信不信,这是个高考生。
表弟问:从哪儿看出来的?
我说:夫妻俩彼此微笑尴尬,很少和孩子有对视交流,所有的动作都显得特别小心翼翼。
对,就是这种小心翼翼。
高考刚刚结束,6月30号,河南将开始本科一批的志愿填报。所有考生和家长也都在小心翼翼地熬这个短暂又漫长的假期。但是我倒认为这种小心翼翼有点太迟了,因为很多父母其实在高考之前就知道结果了,甚至他们自己就主导了高考的结果。
为什么?
前段时间,日本东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上野千鹤子在大一新生入学典礼上的演讲意外刷爆了国内的朋友圈。在演讲当中,上野教授面对全日本优秀的学生说道:你们可能认为自己是努力之后获得回报,方才能来到这里读书。但是,等待你们的是一个即便努力也得不到公正回报的社会。所以,请不要忘记,你们认为的努力之后的回报,实则不是你们努力的结果。而仅仅只是托了大环境的福罢了。
此话怎讲呢?
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个社会学概念,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所学校做调查,然后告诉老师,号称他们发现了其中18名学生智商更高。其实这18名学生只是他们随便乱选的,谁知道后来这18名学生确实成绩上升了,而且越来越优秀。
这是因为老师们认为他们是天才,所以课堂上更加关照他们,犯了错误也更加容易被原谅,会受到更多的鼓励。这释放了“你很优秀”的信息,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学生们果然学习更加卖力。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就是,你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对一些人赋予了强烈的期待,那这些人就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终实现自我预言。
那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实现自我预言呢?
我有一个学生叫Sam,他的妈妈有一次和我聊一件烦心事。原来上周家长会,Sam的班主任把她和另外两个学生家长单独留下来多聊了一会儿。原因是班主任说这三个学生近学习状态有问题。
问老师具体情况,但是对方也只是含糊其辞,只是不断地重复“学习状态有问题”,并暗示三个学生可能无法在高考当中取得好结果,需要家长自寻其他出路。
Sam的妈妈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副总,长期的商场经验让她瞬间明白自己的孩子处在一个很难得到老师肯定的处境当中。她很生气,而且并不打算轻易和老师妥协,因为她明白示弱无济于事。她决定果断地对Sam的不利状况进行干涉。可另外两名家长的表现完全打乱了她的计划,他们表现出很窘迫,不断地向老师道歉并寻求“解决方法”。这让Sam妈妈觉得向老师提出合理要求的机会被两个“猪队友”浪费了。而且更加奇幻的是,当走出教室之后,两个家长却开始吐槽老师不负责任。
“他们明明不信任老师的判断,却又不去公然提出来,也根本不会去考虑实际解决办法”Sam妈妈对我说道。
“好像孩子是别人家的一样”
之后Sam妈妈并没有放弃,她通过更实际的方法,终让老师改变了对Sam的评价。
绝大多数家长显然对于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处境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解,他们害怕在于学校打交道的过程中“犯错误”。他们大都承认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因此通常都表现出恭顺而不是苛求;他们会到教育工作者那里寻求知道,而不是提出建议;他们会尽力保持学校和家庭的分离状态,而不是培养一种家庭学校之间的相互交融。同样都是家长,他们却会默默地接受不同的老师对于孩子做出的相互矛盾的评价。
而像Sam妈妈一样的家长,往往都会采取干涉主义方式,虽然有时会成功,有时没有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直接教会了孩子怎样“不因被拒绝就轻易放弃”,也教会了他们怎么给组织机构中掌权的人施加压力以敦促他们照顾到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任凭情况恶化。
家长们应该回想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时候打从心底放弃985的目标的,又是基于什么理由让他们如此轻易地放弃?家长是否能够清楚地判断孩子是否处在一个正向反馈过程当中?又是否有能力给孩子积极营造出正向反馈的学习环境?
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揭示的自我预言的实现需要不断地确定自我的价值,学生的自我评价很重要,但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于老师和家长的反馈。如果你有幸考上985,确实是因为你持久地努力。可你之所以持久地努力着,是因为在你成长的环境中,努力时不时产生阶段性成果。而这些阶段性成果在关键时刻都得到了赞许、欣赏和回报。让你保持着上进心,为你持续努力加油充电。
“ 你们今天认为“只要努力便能有回报”,这一想法是因为至今为止你们周围的环境对你们的鼓励和帮扶,并对后的成功给予褒奖。在这世上,有即便努力也得不到回报的人,也有即便想努力也无法努力的人,更有因为过于努力而令身心俱损的人。”
东京大学教授 上野千鹤子
所以,如果某位家长不迷信现行教育体系和高考,积极且聪明地干涉学生的成长,对于教育和前途有比他人更高的认知,那么,成功对他们的孩子来说就是计划,而不是梦想。
我曾经在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做关于社会阶层分化和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同时也在东京培训来自中国各地的留学生考大学。在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我切身感受到了“教育改变命运”的苍白无力。它让多少年轻人满怀希望,可终只有失望。家长往往过度迷信教育系统的力量而忽略家庭的社会阶级、家庭结构的重要性;也不明白不同社会阶级的家庭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逻辑,这种差异会影响到下一代,并决定孩子未来的社会地位和成就。
现实是残酷的,可是这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必须在了解现实残酷之后依然能够满怀希望。我也更加坚信“教育改变命运”,只不过需要不同的认知和方法。
你同意吗?
祝各位学子金榜题名!
撰稿人
MAX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研究科硕士
研究领域:教育与社会互动、雇佣市场、日语教育
工作经历:日本株式会社テクノエクスパート营业部长、日本东京三大私塾高级升学指导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