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日报名 | 家长对国际学校的三个误会,应该澄清了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双语学校 时间:04-24
得知北京赫德即将开启中学部,著名自媒体“童书妈妈三川玲”的创始人白滔滔老师特意再次造访赫德,与赫德联合创始人潘佳先生和北京赫德中学部 Victoria 校长对话,写下了这篇对于国际化教育的最新思考。

In the wave of result-oriented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re parents start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HD Beijing School is leading the evolu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for Chinese children from version 1.0 to 2.0.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by a well-known educational media after deep conversation with the co-founder of HD schools and the principal of HDBJ secondary school.

很长时间以来,家长对国际学校有三大经典误会:
国际学校是外教多的学校;是为了洋高考的学校;是把孩子批量送到海外的流水线。
现在,是时候来澄清这些误会了。
2020年,是世界格局剧烈动荡的一年。它将带来的各个领域内的变化,注定会影响未来五年、十年,很多年。
国际化教育,同样如此,或者说,影响尤甚。
即便和疫情无关,中国的国际化教育,也同样已经来到了一个节点。
什么节点呢?
十年前,所谓的国际学校,大多都是洋高考的学校;十年后,我们需要中国人的国际化学校。
十年前,几乎所有的国际学校都在追藤校的录取率;十年后,追求每个孩子找到适合的学校。
十年前,很多人觉得西方的教育就是世界上的;十年后,我们更在乎找到最合适的教育。
十年前,学校强调西方教育、教材、老师的正宗化;十年后,用世界先进的理念做在地学习。
十年前,学校和家长都是在培养一个未来的西方人;十年后,我们要做一个国际化的中国人。
是的,这就是国际教育在中国近十几年来的变化:从照搬为主到融合为主,从引入为主到输出为主,从以他为主到以我为主,从家长意志为主到孩子意愿为主……
这是从追求教育形式到探寻教育本质的转折点——一个国际学校1.0到双语学校2.0的关键转折点。
01.赫德是一所什么学校?
几年前,我们就注意到了一家“不那么像国际学校的国际化学校”——赫德。
前年,我们采访了北京赫德学校小学部校长常丽华,向大家讲述了一家“在强化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双语”的学校(点击可看《有一所学校竟然把中文教出了“花”!?》)。
很多担忧孩子在国际学校里中文学不好的家长,尤其关注这所学校的发展。
后来,我遇到了这样家庭的一位读者,她告诉我说,正是看了这篇文章,她带着自己的女儿,上了赫德学校。
她又告诉我说,“赫德很好地给予她想要的‘中国孩子的国际化教育’,孩子很有成就感,也很开心”,“谢谢童书妈妈,谢谢赫德学校”。
我很开心——开心的是,我们看到了很好的学校,而学校也帮助到了很多家庭和孩子。

赫德在一众“高大上、贵族、正宗、藤校”等符号的高端国际学校中,似乎多少显得有些“另类”。
虽然它是英国私立学校赫德伍德豪斯学校在中国区的唯一姐妹校,但是,它却挺本土,不说自己是国际学校,而是中国的双语学校,强调是“根植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教育。

虽然有的背景为牛津、斯坦福、康奈尔的总督学、董事、校长,但是,学校却不以全外教为标准,而是根据最高效的教学需求,组建了高品质的中外教师团队。
虽然它的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去国外上大学的道路,但是,它并不是只招收外籍家庭,且要求必须是哪些国家,而是服务于中国的家庭和孩子,帮助他们扎根本土的同时面向世界和未来。
虽然采用了项目制、STEAM、设计思维等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是,它并不是给逃避公立、高考的孩子的避风港,学校非常强调学术学习,塑造的是具有高水平学术能力的学生。

虽然它的毕业生,100%都进入到了世界前50的大学,但是,学校却从来不做洋高考、留学直通车的流水线项目,而是让“每个孩子都不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价值,进入自己喜欢、合适的学校。
虽然学校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成果,却从来不用鸡血的方式培养鸡娃,既有超越公立牛校的学术,又有国际学校开放的视野思维、全人培养,满足个性化和多元发展。
用赫德学校联合创始人潘佳的话说:“有人说赫德是一所硬件一般,但重视教育、学风严谨的‘小破学校’,我还挺乐意听的,我觉得我把钱花对了地方”。

02.家长对国际学校的三个误会,
应该澄清了
潘佳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学硕士,斯坦福大学商学院 MBA,曾就职于波士顿公司(BCG)等国际知名机构。
他说,其实严格来说,中国是没有“国际学校”这个正式的名称的。有的,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是“公立学校国际班”、是以出国上学为目的的“民办学校”。
到了今天,我们要厘清一个概念,中国的国际学校应该是什么样?
我们首先可以明确的是,中国的国际学校,不应该是什么。
个,中国的国际教育绝对不是外国教育。中国的国际学校,不是在中国办一所照搬美国、英国教育的学校。第二个,不培养只有外国理念的中国孩子。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去培养一个 ABC(在美国出生的华裔),现在的家长和孩子,都不希望这样。
如果有人问我,赫德做的是国际化教育吗?我想说,不是,因为不能为了国际化去做教育。
赫德做的是适合的教育、面向未来的教育——只不过这样的教育,肯定是国际化的——好的教育的标准还有很多,国际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公约数。
那么,家长就要从这个角度,去重新看待中国的国际学校了。
、不是找一个把学生批量送到海外大学的流水线学校。
欧美院校的招生官都会说,我们需要的是能应对未来挑战的学生,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人。其实,任何一个好的国际化教育或学校,都不能是一个流水线。
那我们应该给什么?给孩子能眺望到更远地平线的能力。同时,作为学校,你要给这个孩子个性化的教育,给他个体的成功。你要伴随他,和他一起去探索他个人的成功。
这都不是一个流水线的标化流程——而这,才是学校应该做的。

第二、不是要找一个“洋高考”的学校。
你如果是上一个学校,你要的就不是一个培训,不是一个考试,而是一个指向孩子综合素养的教育。
只有这样的综合素养,才能让孩子应对未来——我们都不知道会出现什么职业的未来。
这才是学府所希望寻找的人才和需要的学生。
只会考试的学生,越来越不可能申请到真正好的大学——所以,洋高考的路只会越来越窄。

第三、不是要找一个外教越多越好的学校。
如果你英语学习的目标是把托福和雅思考到很高的分数,那应该去培训班。
我们对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培养跨文化的沟通者,我们的孩子,要用英文给一个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小朋友讲清楚什么叫中国的古琴文化、什么是“竹林七贤”。

这才是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
所以,潘佳说,他所坚持的三件事也是赫德学校的愿景:
① 我们要在学术成功的基础上,指向孩子个体的成功和能够看到更远的地平线;
② 我们要指向孩子的综合素养,这是面向未来的能力;
③ 家长要的不是一个外国学校,而是一个中国人,为面向世界的中国人办的中国学校。
03.让每个孩子都不凡,
这可能吗?
在学校,老师最为关注、花精力最多的恰恰是两头儿的少数孩子——能出成绩的,和别捣乱的。而大多数的孩子,反而得不到老师的帮助。
北京赫德中学校长 Victoria Yang (Viki)说:我们希望 personalized for all (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化) —— 仅仅有“个性化”是不行的,必须是“给每个学生的”,否则就是“个别化”。
她说:“我想要引领我的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但这个成功是由他们自己定义的,而不是别人眼中的。”
为此,赫德将在中学就推行个性化教育模型,来保证每个孩子都不凡。这不仅仅是理想和愿景,而是教育科学。
其一、这套个性化教育模型有个必需条件,就是将孩子们分为很小的组,每个小组都有对应的导师,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深深感到并相信:自己是被看见的。
其二、在北京赫德中学部推行的导师制中,每个学生从6年级开始都会有一位导师,记录下学生每周整体的状态、情况,并与家长沟通,导师会对每个孩子有一个全面的观察。从9年级开始,学校就会开始为学生提供升学指导顾问。
其三、整个赫德生涯规划课程贯穿初高中,初中阶段时黄金时期,有充分的时间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真正擅长和想要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这会让他们在自己的路线上,表现得更加优异。从9年级开始更特别开设必修的“升学指导课程”。
其四、高中提供 IB 与 A-level 课程选择。在11-12年级北京赫德将为学生提供 IBDP 与 A-level 课程选择,IBDP 和 A-level 都是世界的大学预备课程,受到世界各地高校的高度认可与评价。学生们可在老师与升学指导的建议下结合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课程深入学习与探究,从多角度、以跨学科的方法培养全球视野。
最后,在学校里,教育和每一个人都有关。Viki心目中的学校应该是一个良性运转的、彼此关爱、共同成长的社区。

Viki 校长说:“我们要保证每个孩子在学校里都至少有一个重要他人——被孩子信任,也让孩子感受到被信任。不是只有教师和导师肩负着这个责任,这个社区的所有成年人都肩负着这个责任。”
04.重新定义真正的双语教育
对于学习双语的孩子来说,如何平衡学好两种语言一直是最核心的问题。而赫德也很明确:中文是母语,英文是外语。

Viki 校长曾在给北京赫德六年级的孩子们上英文晨读时说道:
“我认为我的中国传统与根源非常重要。”
当 Viki 被问及这是不是她自身的价值观时,她毫不犹豫地坚定回答:是的,作为一名华裔美国人,我很珍惜并尊重我的中国根、祖先、和传统。我希望我的学生也是。
作为一名资深的“英语为第二语言”(ESL)老师,Viki始终在强调母语学习的重要性:母语越强、双语越强。
“一方面,孩子需要珍视并尊重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这让他们在心理上有归属感和文化自信。”Viki说,“另一方面,大量科学研究证明,母语学的越好的孩子,在学习新的语言时,表现越优异。相反,如果母语的学习遇到瓶颈,会反噬第二语言的学习。”
强大的双语精通度可以提升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学生在双语学习上克服困难、深度思考的能力会影响到他所有的学科学习,包括数学、科学、艺术……而不仅仅体现在语言课上。
并且,语言是为教育服务的。
语言好并不意味着教育就好,语言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通往教育的路途,而不是教育本身。
从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该用中文就用中文,该用英文就用英文——不能为了看起来高大上,所有年纪的所有课程都用英文。
在北京赫德中学部,中英文学习的比例大约是在六年级的时候英文占比60%,七年级时70%,在八-九年级的时候就基本全部使用英文进行教学和学习。
赫德一向重视理科教育,在小学阶段,北京赫德的数学“全课程”就因其注重数学本质、强调思维广受好评。
在中学阶段,赫德数学更是强调“要吸收中西方教育各自不同的优势,并达成平衡”。为什么不全部用英文来学数学?“这是很多追求国际化教育家庭的误区,简单认为更多的英文比例一定更好” Viki 校长回答说:“初中阶段,当孩子的英文还在发展的时期,全部用英文来学习数学并不高效,尤其不利于复杂概念的理解”。
赫德的双语数学课中,中文教授的数学课侧重概念摄入和逻辑理解,英文数学部分注重输出。科学等理工学科也都是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确保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学术扎实。
05.未来到底怎样?
出得去回得来走得远
既然赫德是一所根植中国文化和中国家庭的学校,那么,现在国际留学的形式日趋严峻的趋势,赫德是怎样看待留学这条道路呢?
潘佳分析说,疫情终究是短暂的,而国际形势的影响更为长远。
那么,我们就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从未来趋势来看,下一代的人才,对全球化的素养,究竟要求是高了还是低了?
中国以前的角色,是跟随者,而现在和未来,都要求我们更多的要去当规则制定的参与者,甚至引领者。那么,从这个角度上看,你说我们对全球化的能力要求,是更高了还是更低了呢?
当然是更高了。
的确,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现在的很多家长已经明白,不是要想尽办法让孩子学成一个更像外国人的中国人,而是学成具有世界能力的中国人;孩子不是一定要进藤校,而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天赋,去进入自己最适合的学校。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觉得能够当外国人就荣耀,而是更有文化自信,更坚信在中国会有美好的前途和未来。
我们在中国上双语学校,学习外语和西方的技能,不是为了学得好之后不回来,而是出得去、回得来、走得远……
而赫德,正是在认同这样的理念之下,去实现这个目标。
Viki校长说:北京赫德的家长们重视教育,尊重教育,才会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因此孩子们在学校的每一分钟都很宝贵,不能被浪费。
学生们会知道,这所学校中的每一位成年人,都在支持他们的成长。
北京赫德2021年招生工作正式开启,
最近一场校园开放日在12月19日周六,
中小学校长亲自介绍课程与理念,

期待与您见面!报名请扫以下海报二维码

图片


  •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