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 编辑:佚名
杜同学是一个很典型的IB学生。比如,她有很强的独立研究能力,突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勇于尝试”……
她选择苏州海归学校IB课程的原因,听起来也很勇敢。因为表姐在国外读IB,家人都劝她:“不要选,太难了”。她想,“那就是它了”。
杜同学对人文学科有着广泛的兴趣:历史、政治、人类学、语言与文学、社会研究……但她最爱的,还是历史。
对历史的热爱,影响了她的很多选择。她所申请的为数不多的几所学校,都在英国;在拿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该校在社会科学和管理学领域连续9年QS排名英国第1,世界第2)录取之后,她依然选择了爱丁堡大学,因为这是“学历史的人更爱的学校”。(此外,她获得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名校的录取。)
01选择“历史”,因为它的“反叛”和力量
跟很多人一样,杜同学对历史的喜爱也源于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对人类过去的好奇,但她并未停留于此。进入高中,开始选择大学专业时,她开始尝试从更学术、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历史这门学科,也由此发现了它的巨大魅力:
“历史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关于‘史料’的分析。而‘史料’的魅力就在于,它有很多种可能。同样的史料,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分析,比如政权、文化、性别关系……历史学者分析史料的过程是非常富有创造力的。”
杜同学也翻阅了很多史料,并尝试做出自己的分析。她渐渐意识到,“过去”有非常丰富的可能性,“历史”也许并不像书本上呈现的那样,是单一的、化的叙事。
这让她觉得,其实历史这门学科是“非常反叛”,非常有力量的:
“它会鼓励我去挑战、去质疑一些这么多年以来,我们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02研究历史,正在于关注现在与未来
“当今世界存在着很多偏见,可能涉及种族、阶级、性别……很多偏见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当历史学者挖掘出史料,对它们进行分析时,也许会发现,其实一切并非向来如此。当我们面对‘只能如此’或‘向来如此’的事时,历史研究给了我们一个对这些叙述提出抗辩的机会。”
杜同学认为,历史是一个“提供意义”的工具,通过对过去进行批判和质疑,给了我们改变现实、塑造未来的可能。
杜同学一直是一个热心社会公益、关注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学生。高一时,她就编写过关于性别偏见的剧本,在经济课上研究“性贩卖”等主题,筹备平权社团……
后来,她的研究与实践也逐渐深入。她曾跟随杜克大学的教授进行过一项为期几个月的研究项目,研究主题是苏联早期“酷儿活动”的历史;也曾采访过本地的多元性别社团,对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多元性别群体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进行了思考。
她的一部分思考发表在她作为创始人之一的校报《海龟时报》上。
谈到感兴趣的话题,杜同学可以侃侃而谈,妙语不断,仿佛散发着光芒。但是她却说“我的写作能力远高于我的说话能力。”
她认为自己并不擅长公共场合的表达,校报给了她一个很好的窗口,可以将自己关注与思考的话题与大家分享。
当时校报有一个固定栏目,就是杜同学负责的“读书分享”,每一期,她都会为大家推荐一本中文书和一本英文书,并认真写下书评。细读这些文字,可以看出杜同学的文学艺术品味以及对于政治、历史、性别平权等很多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
03回望:“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三年”
杜同学是一个非常“享受”写学术论文的学生。这大概也构成了她的一部分“IB”气质。让很多学生“头大”的EE(拓展论文)和TOK(知识论),她觉得是“让我最开心的两个东西”。
除了日益突出的研究与写作能力,自认为较为内向的她,也在海归变得更愿意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更乐于与大家展开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临近毕业,回望三年,她觉得在海归经历了很多有意义的事,获得了很大的成长。而且,遇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师。
比如,英文老师Mr. Walsh总是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协助, “他很仔细地帮我检查文书,帮我写推荐信,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而地理老师Ms. Marquardt是见证了她最多变化的人:
“一开始我不怎么愿意发言,后来她发现我对人文领域很感兴趣,就经常上课的时候cue我,让我来主导讨论,慢慢的我感觉自己更放得开了。
后来办了校报社,她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只要是我想写的,她都很支持,还给我推荐采访对象,让我去聊、去写。”
还有总是在身边鼓励自己的同学……这些,都将成为她珍贵的海归回忆。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杜芮最期待的,就是可以“学历史”,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融入到历史研究当中。
她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专业、真诚”的历史学者。何谓“真诚”?杜同学说,就是不要忘记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不要忘记自己学历史的初衷。比如:在面对所谓“主流叙事”时保持独立思考;坚守并捍卫自己的价值观;相信“历史”应该属于那些真正亲历它的普通人……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