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投诉/建议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苏州海归学校毕业生陈同学:在文字里“做梦”

来源: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      编辑:佚名

在陈同学的家人和朋友眼里,现在的她与初中时相比,产生了“质的蜕变”;在老师的回忆里,海归这几年“她越来越快乐”;在她自己的总结里,这几年似乎因为少了些“奋斗”而显得平淡 ……但毫无疑问的是,这3年,确实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旅程。

初三时,陈同学因为喜欢上一位伦敦演员,就幻想着去伦敦留学。三年后的今天,她拿到了多伦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利兹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录取,最终,这份对伦敦“从一而终”的偏爱,把她带去了伦敦国王学院。

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KCL)

伦敦国王学院

位于英国伦敦的一所公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829年由英王乔治四世和首相阿瑟·韦尔斯利在泰晤士河畔创立,为伦敦大学创校学院、罗素大学集团成员,被誉为“金三角名校”。KCL位居2022Times排名第18,QS世界大学排名第35。

1、选择传媒专业:终将“爱好”变“责任”

“经济是惊喜,中文是坚持,传媒是决定。”在苏州海归学校的**个学期,陈禹彤就很快爱上了三门课程——经济、中文与电影。

十一年级, “走纯粹的文科路线”的她,决定申请文学与传媒专业。这一选择综合了升学老师的专业建议与她个人的兴趣专长。

陈同学爱好文学、音乐与电影,并且各项爱好相生相长,甚至融合进了课业当中。

陈同学业余爱好

陈同学将她对艺术的感触与思考化成文字,记录在她与朋友创办的“热汽制造室vapor”中。在这里,她写下了很多影评、诗歌与随笔,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以及对艺术的热忱与严肃态度。

“把爱好变成一种责任的感觉是痛并快乐着的”——对她来说,这些他人眼中的娱乐项目是她 “日需三餐之后的第四餐”,更潜移默化地推动了她“思想建设的进程”,拼凑出了她眼中的世界。

2、在海归成长起来的“文艺青年”

在陈同学的成长之路上,海归无疑提供了重要的土壤。她说,自己的大部分爱好都是在高中时养成的。比如对文学的热爱正是被高一的中文课所“唤醒”:

“老师会让我们自主研究文学作品,会引导大家将电影作品与文学原著去进行对比,或是分析作家们对于同一概念的不同诠释……”

在做各种presentation的时候,她感觉到了“挖掘文本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老师会平等对待所有学生的想法,能够理解不同的声音。”

她还记得自己“横冲直撞”地在课上分享自己对余华《活着》和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生死”、“存在”、“虚无”等概念的看法时,老师非常宽容与理解的态度。而她也在回顾中,发现了自己的成长。

高一在电影课上,她开始学习写影评、写剧本。在学校的电影社里,她担纲编剧,编写短剧……从文学,到电影;从评论,到创作,高中阶段的积累为未来传媒专业的学习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3、海归三年, “三重收获”

“在与他们相处的时候,我总会有很多‘成为他们的学生是幸运’的瞬间。”——陈同学说,遇到这么多的好老师,是自己在海归的一大收获……“当他/她们的学生,你会很放心。”

另一份收获则是“在不同领域各自闪闪发光的”朋友们。几年来,大家互相帮助,并为彼此的成长自豪:

“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可以‘肆意妄为’地做自己,同时也因为形影不离产生的相互影响,让我们都变成了更好的人。”

第三份收获则是关于自己。经历了初中时“性格和学业双重低迷的阶段”,陈禹彤更为珍惜与感恩高中阶段的成就与快乐。

也许每一个有着丰富精神世界的人,都有一个不易被撼动的内在。在朋友们的眼里,陈禹彤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容易被影响、被同化。她则形容自己有点“随遇而安”,满足于现状。她希望10年后的自己,仍如10年前的自己,“内心永远18岁”。

保持初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期待,这也许是一个“在文字里做梦”的人特别重要的坚持。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

相关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