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 编辑:佚名
苏州海归学校袁同学曾在自己的文书上写道,“化学”算是一件自己“不怎么努力也可以做得比较好的事情”。
申请化学及药物化学专业的他,目前已经拿到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华威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的录取通知。
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始建于1824年,英国红砖大学(六所英国知名老牌名校)、英国罗素大学集团创始成员之一,2022年QS世界排名第27位,是一所门类齐全、科系众多的综合性大学,共诞生25位诺贝尔奖得主(*括9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在High Fliers Research 发布的《英国毕业生**市场报告》“最受百强雇主青睐的英国大学”排名中,曼彻斯特大学连续多年位列全英**。
1.在海归,爱上化学
初中的时候,袁同学最喜欢的专业是物理。来到海归后,他开始对化学感兴趣。
冯老师的化学课堂给了他从未有过的体验:“上课的过程很愉快,大家的参与度都很高,任何疑问都会得到老师及时的解答,因为人也不多嘛……”他很享受这种“自由”的氛围,自然也“越学越好”。
不过在选课时,他还是有些犹豫。这时,冯老师给了他信心:
“她告诉我,如果之前的物理能学好,那学好化学一定也没问题。”
他没有辜负冯老师的期望,化学果然迅速变成他的强项。在2021加拿大化学思维挑战(CCC)中,他以不刷题的“裸考”实力获得了“全球银奖”。
高三时他的化学课由孙老师接手。事实再次证明,一名富有魅力的教师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人生志愿的选择——在袁同学的眼中,这位同样毕业于曼大的青年老师幽默风趣、富有激情、兴趣广泛,以至于让他产生了“以后也想做一位这样的老师”的想法。
在此之前,他只考虑过“从事药物研究”这种职业方向。他的EE论文研究的是“温度对于合成乙酰氨基酚的影响”,选题“灵感”来源于同学服用感冒药所产生的副作用。
有时候实验并不会往预期的方向发展,但是他很享受实验的过程,他说:
“做实验就好像人生吧?总是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了问题你要想办法去解决,然后呢,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2.海归三年,如我所愿
在来到海归之前,袁同学就读于本地一所知名学校的初中部。时隔三年,袁同学回头看自己刚踏进海归校门的那天,他说:“一切都跟我期待的一样。”
他所期待的,是与整天埋头于学业、忙于刷题考试的初中时代所不同的,更多自主权、更“轻松”、更快乐的高中生活。
首先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师生关系。他说:
“以前对老师是‘敬畏’,甚至有点‘怕’,但是在海归,师生关系是很紧密的,学生都会主动愿意跟老师交流,这可能也跟小班制有关吧,比如我们的化学HL班级,只有2个学生,跟读研差不多了。”
在海归,袁同学创建了科学实验社,为了完成论文,在实验里度过了漫长的时光。除此之外,喜欢运动的他加入了篮球队、健身社团,练起了拳击;而住宿生活则极大提高了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
他用3个“更”来形容三年后的、此时的自己:更强壮、更独立、更快乐。
3.只想做一个温柔的人啊
以“裸考”实力获得“全球银奖”,证明了袁周立的实力。但是在“爱之深”的冯老师看来,这也正是“责之切”所在。冯老师相信,如果他能“更努力”一些,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不过,在袁同学看来,一切都是刚刚好的样子。他觉得正是海归给了他一个*容的空间,在这里,学生们的多样化选择是被尊重的,各种理念是被*容的,这让他可以放松地做自己。
17岁的他,人生目标里没有学历、财富这些可量化的东西,只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这快乐,来自于与世界的和谐相处。
关于未来,袁同学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温柔的人”,像他喜欢的《夏目友人帐》里的人物一样,温柔地对待世界,对待周围的人。
“如果回到高一,你会给当时的自己什么建议?”对于这个问题,袁同学给出了2个看似截然不同的答案:
1) 趁着高一,好好玩。(高二高三学习紧张,就没时间玩了。)
2) 趁着高一,早点开始努力。(如果一开始就很努力,也许现在会更好吧。)
这两个答案大概也揭示了少年时代的矛盾与真相。在升学的压力下,“享受青春”与“埋头学业”确实很难两全,在很多时候,少年们只能无奈地选择其中一端。但是袁同学在海归,似乎也找到了二者之间微妙的平衡。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