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 编辑:佚名
在苏州海归子女学校,说到“德育课”,不得不提中学部护航关顾项目中的Advisory Program(启航时刻)。
每周,学生们都会在专属的Advisory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这是中学部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IB一贯注重的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在全球背景下探究的教育理念契合。
宅家抗疫期间,“启航时刻”课程发起“家庭文化再建”、抗疫诗朗诵等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创作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开学后,师生们相聚一堂,在Advisory时间开展了更多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在“致敬劳动者”活动中,八年级学生们采访学校不同岗位的劳动者,甚至拿起工具实地体验,认真的态度,不禁让老师感叹,经过这特殊的几个月,学生们似乎又成长了。
PART 1:一次普通又特别的晨会
这只是10年级一次普通的晨会(在海归学校,每天都有晨会课),但我们非常惊喜地看到,在师生们的讨论中,那种平等的视角、*容的心态、畅所欲言的自由,非常珍贵。
是的,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着了火的森林” 里。——在全世界都同样面临病毒危机的时刻,毫无疑问,更需要全人类的通力合作,但事实是,由于疫情而上升的排外情绪却在国内外不断滋长。
在开学的**周,10年级的Advisory时间即选择了这样一个热门而敏感的话题——“Covid-19&Xenophobia(新型冠状病毒与排外情绪)”。
在中西文化融合的海归学校,这样的讨论也许有着更深的现实意义。
G10班主任朱银银老师说:
“我们的讨论,并不是为了去谴责'排外'的行为,或者有过此类行为的任何个人,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到此类行为,来反思如何更好地在社交活动中规避此类行为,并善良地对待周边的每个人,不论国籍和种族。”
我们曾经在二月份在线课程阶段,报道过这位“被困中东的跨界主播”的故事,本打算去度个小假的她,因为疫情滞留一月有余,并无奈在异国开启了线上直播授课。
朱老师也与学生们分享了她那段时间的感受:
“回顾整个二月份,旅行对于中国公民都不是太友好的,各种航班不断取消、停飞,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中东度过了足足一个月。在那一个月中,有对疫情不断变化的形势的担忧,和最美好的希望。同时,最最难得的,让我能够以一个外部的视角来审视国际大社会对中国人的态度。
1.保守的国家却有最善良的民众和最接纳他人的思想。说到中东,大家印象中都是蒙面的妇女和长袍大叔,保守的宗教传统似乎是对他们的界定。在中东街头,我偶然会被问起是不是中国人,得知肯定的答案后,对方的反应却是劝我不要回去,而不是试图和我保持距离。善良和关爱,其实才是世界最朴实和共通的语言,可以扫除偏见,可以海纳百川。
2. 善良的施予,其实不应该有针对性。我们本能地会对自己的朋友友好,而对他人冷漠。然而,我们价值观的践行,并不能因其所接受对象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我十分幸运地能在这段时间和在中东的朋友碰面,见面前我还打趣道‘你们可以带着口罩来见我’,当然他们并没有带口罩,见到我除了开心就是开心。但是,他们也提到,有时候见到亚洲面孔的人,他们也偶尔会有意识地保持距离。我当然理解他们的想法,只希望所有在此次爆发中滞留他国的任何国家的民众都能得到比较好的尊重。”
对于“排外”,这些15至16岁的学生们,也有话要说。
严同学
有些外国人认为是此次病毒发源于中国,甚至称这种病毒为“武汉病毒”,这种仇外心理对任何在外国的中国人都是有害的,例如,留学生可能会受到歧视。
在我看来,在这个关键时刻,全世界更应该共同努力,与病毒作斗争。有一首歌叫We Are The World,由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名歌手演唱。我**次听到这首歌时,感到很感动。我相信,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家庭。
Doris
在我看来,拒绝排外也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而是不要随意评判别人。
我认为“沉默”也是一种糟糕的排外方式。上学期我想成立一个关于性别平权与LGBTQ平权的俱乐部,但因为话题比较敏感而没能实现……有时,在网上举报别人的言论也是一种仇外心理。
PART2:一次原创诗歌朗诵比赛
六年级为抗疫诗歌朗诵比赛的学生进行了颁奖,隔着大口罩,似乎也能看见学生们自信灿烂的笑脸。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诗歌均为学生们原创。孩子们眼中的“英雄”,是那些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也是我们身边平凡的社区**者、不辞辛劳的志愿者们。
同学们用真挚的情感致敬那些平凡与不平凡的人,那些勇敢、善意的举动,那些改变世界的细微努力……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